世界很热闹,东边日出西边雨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
最近又是一年高考季,高考语文一考完,作文就成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,从这小小的作文题里,人们聊到各种人生大问题,聊来聊去,聊的都是自己的知见。
随后,还有很多人会蹭一波“高考状元”的热点,谈教育,谈家庭,谈各种各样的发现,或借此发表一番议论,或感慨或沉默,其实谈来谈去,谈的都是自己的认知和人生。
高考之后,有人会进入大学,继续学习。
可是越来越多的人上学,似乎就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,就是为了一份更赚钱的工作。
所以前两年那个在高考中极端出彩的留守女孩,最后因为选择了考古专业,有人就发出质问:你家那么穷,好不容易上了大学,竟然学这么个不赚钱的冷门专业。
这里面隐藏着一种很普遍的价值观,读书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,这其实是很讽刺的,就跟之前的读书无用论一样,因为很多大学毕业还没初中毕业的赚钱多,就有人说读书无用。
事实上,读书有用没用,是不能用赚钱多少来衡量的。
今天,我们就来谈谈《大学》,看看古代的读书人,是为什么而读书,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,也许我们会看见不一样的东西。
01
在电视剧《天道》里,鬼才丁元英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深入骨髓,在半醉半醒之间,他向好友韩楚风诉苦:
“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大的文化,它的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。中国为什么穷?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,穷在期望救主、期望救恩的文化上,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,太可怕了。”
其实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奴性的根源。
但丁元英说的,只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,可悲的是,这些被几千年来的统治者加以利用,成为他们统治人的工具。
在我看来,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,是通向自己的,他没有让我们束缚自我,更没有让我们卑躬屈膝成为奴隶,它告诉我们,人生最重要的东西,就是内在的自我,它让我们关注的,也是成为我们自己,而不是成为外在世界的走狗。
百多年前,读书人必读的书,一定有《大学》。
《大学》的句,就告诉所有人: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更新自我,追求那最高的精神境界,这才是读书的目的。
他们读书,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,不是为了被他人羡慕,他们读书,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价值。
当然,古人也谈钱,因为他们也要生活,就连孔子,也不能不谈钱,所以他说:
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
他们在意钱,但他们不会让钱控制他们的人生,所以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庄子不愿束缚自己去为楚王治理,黄公望宁愿遁入山野,卖画为生,苏东坡宁死都学不会像奸臣那样‘做人’,哪怕那可以获得富贵权势。
可是在今天,很多东西似乎反过来了,人们做什么,最先考虑的都是钱,所以为了钱出卖自己灵魂的人,大有人在。
所以,我们更应该好好读读《大学》。
02
《大学》有言:
知止而后有定;定而后能静;静而后能安;安而后能虑;虑而后能得。
一个人确认了自己的理想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有了方向,他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,从而内心坚定,不骄不躁。
你想要什么,最终就会靠近什么。
如果你读书是为了钱,那你就会去思考怎么才能赚到更多的钱。
如果你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,那你就会思考意义是什么。
人这一生,外在的行动都是为内在的想法服务的,你永远得不到你认知之外的东西,得不到你想法之外的人生。
就像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里面说的:
“在这个星球上, 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: 不论你是谁, 不论你做什么, 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, 最终一定能够得到, 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。 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。”
你想让水成为什么样子,就把它放在什么样子的容器里,在成为自我之前,我们就是那水,没有固定的形状。
可是到底什么样子才是我们想要的?
如果我们自己不加思考,那么可能就会跟随大多数人,和他们追求一样的东西,我们就会把外在对我们的期待,当作自己的期待,这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无知、麻木。
换句话说,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,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更不要说活好自己的一生,他只能随波逐流,哪怕他能赚很多钱,也未必能过好一生。
然而,今时今日的教育,透着一种很奇怪、但又具有支配地位的观念,读书不是为了认识自己,不是为了认识生活,读书就是为了活得更好,可是很多人连怎么才算活得更好都不清楚,就被推进生活的洪流里去了。
可事实却是,一个人唯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,知道怎么才是好的生活,他才能真正活好。
所以《大学》告诉我们:
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而读书,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本,什么是末,什么是先,什么是后,找到人生最重要也最核心的东西。
03
可一个人怎么才能知道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呢?
就是要修身,所谓修身,在我看来,就是将自己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而修身的要务,就是格物致知。
《大学》早就告诉所有读书人: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
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
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
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
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
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
致知在格物。
我们读书、学习,这本来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,可是进了大学,选了一门专业,其实就是学一门技术,技术学到了,就感觉大学没白上。
有人就说,现在很多大学,如同职业培训所,培养出各种各样的技术人员。
如果你觉得学好专业就行,毕业之后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好员工,因为技术过硬。
就跟一个没读过书的人,他也能学技术,学木工,学其他技术,学技术有一个特点,再怎么难的技术,只要学会了,就是会了,剩下的就是水磨工夫,熟了自然生巧。
当然,也不排除有些人也从自己所学的技术中悟出人生的真理,但毕竟是少数。
这不是修身,而是修术,这就是本末倒置。
《大学》说:
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所以,一个人要想活好,最要紧的事情就是修身。
连修身都还没修好,你就想着怎么赚钱生活,你怎么能活得好?就算面前靠技术赚到了很多钱,可能也会因为麻木而习惯,而不是因为喜欢而工作。
这两者是有差别的,一个是欢喜的,一个是不得不如此的忍耐。
04
《大学》说了:
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
意思是说,修身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可事实上,从古至今,修身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也始终只是少数人可以做到,而大多数人,不修身,看似也活得不差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因为你一顿不吃饭,你就会感到饥饿,一天不吃饭,你就会觉得痛苦不堪,两天不吃饭,就觉得自己快要饿死了,所以要努力赚钱吃饭。
你冬天穿衣少了一点,立马就会感觉凉风袭来,那种冷是你可以明确感受到的,所以你要努力想办法赚钱买衣服。
你要是衣服打了补丁,走在路上,别人立马就会看见,还有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,让你羞愧不已,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。
可是,修身是内在的,别人看不见,甚至你自己有时候也看不见。
你一天不修身,你觉得没什么,甚至一个月不修身,你可能也没什么感觉,甚至还会因为外在的享受而沾沾自喜。
你走在街上,只要穿着得体,别人才不会管你内心是否荒芜得寸草不生,也看不见你内心是否兵荒马乱。
一个人不吃饭活不下去,但一个人就算不修身,他也能活下去,而且麻木下去之后,他会觉得,这样的生活也挺好,生活就是这样。
这样一看,就算不修身,似乎也没什么。
内在荒芜,那就用外在来装饰嘛,反正你人怎么样,大多数人也不会知道,他们只能看见你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那样,那会儿看起来彬彬有礼,那就是挺好的了。
所以,修身有什么重要的?
这还真没法对外人说,只可对知者言,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是否觉得自己面目可憎,是否会觉得人生庸俗不堪,是否会感觉生活哪里不太对。
就像曾国藩,他喜欢看美女,喜欢盯着别人老婆看,但他觉得不对,于是羞愧难当,赶紧开始改过修身。
修身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,对于没有精神追求的人来说,这东西就没用。
所以,这世界才那么多人都不需要修身,就连上大学,也不讲修身,只讲技术。
05
对于想修身的人来说,怎么修身呢?
《大学》给我们指出的方法是:
不是你天天想着修身,就能修身的,就像并不是你想有钱,你就能有钱的。
修身也是有方法的,方法是啥?
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。
怎样格物致知?
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”
人心皆有其知见,万物皆有其道理,所谓格物致知,就是让我们用已知之理去探索未知之理,去追寻终极道理,理解天下万事万物存在的道理。
只要我们能够长期努力,待到豁然贯通之时,才是真正理解了万事万物,才知道人生究竟该如何。
需要注意的是,格物致知不是记住书本知识,不是记住已有的知识,不是死读书,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,使之成为自己的智慧。
一个人有了智慧,才能真诚地活着,不自欺欺人。
这世间很多人活得都不真诚,所做的工作,明明不喜欢,却还要去做,所过的生活,明明不喜欢,却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,把讨厌的工作日复一日地做着。
当然,这样做看似有很多理由,比如为了生活,比如身不由己,当假话说多了,就连自己都以为是真的了。
有些人独处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行为,与人交往的时候,又竭力掩饰自己的龌龊,尽量显示自己的美好,这也是自欺欺人。
一个对自己都不真诚的人,连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不敢去做,怎么能说活得好呢?
人生在世,有时候也许能够欺骗别人,但我们绝对无法欺骗自己,我们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,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知道自己想成什么样的人,才能谈修身。
而这,就需要自己去探索,自己去思考,自己去领悟,因为任何书本都不会告诉我们,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好,就像任何书本都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,但它可以让我们慢慢成为自己。
06
但这还不够,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,因为很多事情,只有你真正想去做了,你才能真正做好。
就像《大学》说的:修身在正其心。
为什么要正其心?
因为心思不端正,就会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
那怎样才算“正心”?
我们现在很多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,就是因为恐惧,就是因为焦虑,甚至有时候还是因为欲望的驱使,甚至是因为仇恨或赌气。
这样一来,肯定不是正心。
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。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。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
所以,真正的正心,就是“喜怒哀乐之未发”,你去做什么,是你真的想做,而不是被情绪控制。
我觉得,就是去做自己“天命”要求之事。
《中庸》有言:
天命谓之性,率性谓之道,修道谓之教。
当我们真正达到正心,然后去做事的时候,我们是享受的,而不会感到痛苦,就像古人在冬天读书,皮肤皲裂而不知。
之前读书,高中时老师说靠大学竞争大,所以要努力,上了大学,说就业压力大,要努力,一直以来,都是被这样‘恐吓’着前进,哪有什么‘诚其意,正其心’。
大环境如此,我们读书,是担心考不了大学,找不了好工作,这本身就已经偏了,但对职业培训所而言,这就够了,因为就业率上来了,数据就好看了。
我们经常讲安身立命,可是很多时候,我们做的就只是安身而已,却把自己真正的天命丢在一边。
07
电影《无问西东》里有一句话:
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,有一种忙碌的踏实,但丧失了真实。
其实,在生活里,大多这样的人,他们看似忙忙碌碌,但其实活得一点都不真实。
什么是真实?
你看到什么,听到什么,做什么,和谁在一起,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溢出来的不懊悔,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。
所以,要活着,别忘了活得真实。
人是一种有精神需求的动物,所以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,吃饱了就特别满足,其他的都无所谓。
家里养猪,每天早晚喂它两顿,时间大概是十一点半,有时候你稍微早一点给它,它就很活泼,而你要是到点了还没给它,它就开始叫唤。
这猪一天就等着那两顿,什么也不想,也不改变什么,然后就一直长肉,直到死。
这猪的样子,总让我想起以前上班的日子,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,就像我喂猪的时候一样,要是早两天,心里就会高兴,要是晚几天,心里就不爽。
个人财产就像猪长的猪肉,就是养猪人衡量一头猪价值的标准。
所以,人为什么要格物致知、正心诚意、修身养性?就是为了让我们真正活成一个人,而不只是看着像一个人。
真正活成一个人,才能做自己的主人,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而不是被迫去做事情,那样才能自主地活着,而不是为了生活,那么多迫不得已。
我在高考结束之后,说这些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话,也实在是,这个世界人太少了,就像尼采说的那样,放眼望去,看见了很多身体,却没有看见一个人。
我们需要更多的人,而不仅仅是一群活着的身体,我们需要更多真正的读书人。
文|不有趣灵魂